發布時間:2018-09-05 人才政策
回國與否是個人的選擇,我不吹噓任何一種選擇。
每個人的背景經歷價值觀都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選擇。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應該允許各種價值觀存在。我回國后過得不錯,但是,我不希望我的經歷成為諸如回國值不值得之類無聊爭吵的談資。
不怕大家笑話,我很小的時候就想讀博士,當教授,可能是因為喜歡讀書吧。因此,在大學里工作我覺得非常舒適,真的是很喜歡。不過,坦率的講,這也算巧合。我的許多博士班里的師兄都去了投行做research,我自然看著眼熱。不料畢業那年正好趕上911,金融業不景氣,各大投行紛紛裁人,research 部門首當其沖。所以我把找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學的教職。在一所二流大學里做assistant professor,第一天上講臺,對著下面黑壓壓一片各色人等還真有點害怕。
不過我比較隨和,也不為難學生,所以工作還算不錯,學生評估也過得去。我感謝老天,最終指引我做自己喜歡的職業。那么我為什么想回國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我覺得自己做學問在那么多經濟學博士中只能排到中上。留下來拼tenure,發paper自然是沒問題,但是我覺得沒什么意思,因為我看出我成就有限(相對于大牛來說,其實我做得還不錯)。大家在讀自己專業的paper時一定常有這樣的感覺:那么好的idea我怎么沒想到呢?或者:這一步太漂亮了,這個作者腦子怎么長的?學術生活就經常沉浸在這種喜悅中,但也免不了疑惑:自己和這些耀眼的群星比起來,自己太微不足道了!
我當時覺得經濟學里牛人那么多,paper就象牛毛一樣,不少我一根,也不多我一根。但是,如果我回國,那么我所做的可就多了。大家別誤會,千萬別以為我想回去騙吃騙喝。我那時是真心想為中國做點事,哪怕把國際標準的經濟學課程移植到中國,或者影響幾個學生,開闊他們的眼界,不也是很有意義的事嗎?百分之百的奉獻和百分之百的自私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以黑和白定義,那么絕大多數人都是灰色的。我說這些,是想提醒大家:我是一個普通人,有私利,但也有熱情。
其次和我性格有關。我這個人興趣廣泛,音樂、攝影、書法什么的樣樣都通,樣樣不精。對于非天才來說,廣則意味著不精,這也許是我不能在專業上成為大牛的原因吧!在國外的幾年里,我到處旅游,爬山,滑雪,聽音樂會,看musical,然而我還是很懷念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風土人情。更重要的是,我在國外時間不長,五年而已,感覺交不到知心的朋友。車肥馬,衣輕裘,與朋友共,弊之而無憾――我喜歡子路的生活態度,但是這種生活在國外我沒有機會經歷。雖然我和老外混得很開,常常一塊去party,去club玩,但總是覺得有點隔膜。我經常上國內的最著名的攝影網站:色影無忌,看到網友貼的云南西藏的照片,看到江南水鄉的風情,真的恨不得立馬回國。
最后的原因恐怕是很多男生所共有的,就是個人問題。在國外談了兩個女朋友,最后我發現我實在受不了女博士了!這個問題打住,免得引起爭吵。所以,當有一個偶然的機會來臨,我立刻動身回國了。工作性質沒變,還是在大學教書。
我眼中的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育
就這樣,我回來了。至于說有人選擇做海鷗,兩邊跑,其實這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這不適合我,因為這樣的人一般都是40歲左右,有家小,有資歷。我還年輕,愿意在國內揮霍我青春的尾巴。
雖然留學期間每年都回國,但是徹底回來的感覺還是不同。走在國內的校園里,看著周圍清一色的中國臉孔,聽著喇叭里國內的流行音樂,心里的興奮緊張就象當年剛出國一樣。不過諸如回國觀感之類的文章太多了,我就不廢話了。
這里我說說我眼中的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育,包括金融,會計,管理等相關學科。在我看來,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正在走自然科學研究二十年前的道路。今天,在各個高校,你能在Nature,Science上發文章,你就是公認的牛人。然而在社會科學領域,我們還是能聽到這樣似是而非的論調:“國外理論不能適用于中國”,“論文多不證明你有水平”,“某某牛,他沒論文,但是他有思想”,等等。
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雖然很多人對國際社會科學刊物抱著酸溜溜的態度,但是所有像樣點的高校的經濟系和商學院,都把在國際刊物發表論文作為頭等的大事。十多年前,由南京大學發起,全國高校掀起了SCI運動。雖然這種對SCI,以及impact factor的片面追求,帶來了許多副作用。但是,這種做法逼迫國內的理工科研究人員把自己的論文規范化,使得大家努力出paper,在我看來功遠遠大于過。
作為接受過完整經濟學博士教育的人,回國后真的有用嗎?很多人都說:國外理論都是數學模型,不符合中國國情,blah blah。我煩透了這種不學無術的腔調。我常常和學生舉這么一個比方:美國的工程師根據力學原理在密西西比河上造一座橋,一個呆子把所有的參數copy來在黃河上造橋,結果橋塌了,他高呼:牛頓力學不適合中國!
我覺得我回國能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改造這樣的呆子。
和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征一樣,國內的經濟學研究把中國的比較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追趕國際水平,規范化的過程中,幾乎絕大多數國際刊物中的 empirical研究都會在5年之內被國內的研究人員用中國的數據復制,但是做法和過程還是比較粗糙。大家看:這是不是很象中國的制造業?這是中國追趕國際水平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和中國的人力資源特征一致,低水平的復制已經迅速展開,激烈的競爭使研究人員開始追求創新與突破。這個過程的迅速著實讓我大吃一驚!
當我剛回國時,國際期刊還樂于發表一些Chinese evidence的文章,現在已經不行了,必須要求你的文章對經濟學作出普遍意義上的貢獻。和中國的制造業一樣,中國的經濟學管理學研究以大量廉價的勞動力為基礎,發揮中國人善于模仿,肯鉆研的特點,先以數量上的優勢開始,然后逐步提高質量。國內的經濟學教育已經成了氣候,原來馬列經濟學已經被壓縮到一角,完全被邊緣化了(近幾年中國有向左轉的趨勢,局部有反彈,在以后會詳細講)。
和自然科學不同,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的教學不需要儀器設備,懂點數學,拿本國外的教科書,很快就能知道點大概。因此雖然教學質量不高,但是推進的速度非常快。另外,國際主流的教材幾乎都可以在國內買到,有翻譯的,也有影印的。因此,如果國外的中國經濟學者要想象以前一樣,靠著經濟學ABC來國內高校忽悠,已經很難了。
那么國內的經濟學研究教育和國外的差距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和幾乎任何一個學科一樣,最大的差距是教授,其次是博士生,其次是研究生,最后是本科教育。這是由我國的科研整體水平落后決定的。
這一篇是感想,因此比較虛。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國內高校經濟學科的具體情況,比如大家關心的career path,funding,人際關系等。
最后,香港的社會學研究者丁學良說,內地稱得上經濟學家的不超過5個。我PhD新鮮出爐,當然不在此列。不過,我要說:和我欽佩的前輩學者,像顧準,吳敬鏈一樣,我為現代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過自己的貢獻,沒有曲學阿世,我心里認為自己是經濟學家,并以此來要求自己,我為此自豪。
在大學工作
我只了解經濟類專業的情況,雖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沒有普遍意義。國內大學大規模招收經濟專業海龜始于北大,其他大學逐漸跟進。以今年一月的AEA,AFA年會來講,我知道至少有以下幾所大學到年會上招人(在AEA, AFA年會上招assistant professor是美國經濟學金融學專業的傳統):北大,清華,上海財大,上海交大,廈門大學。國內大學的海外招聘逐步走向正軌,在程序上已經和美國大學非常類似了:看簡歷,推薦信,代表作;挑選面試人,在AEA,AFA年會上接觸;邀請來學校作報告,決定聘用與否。至于直接招聘教授級別的,那就基本上是雙方的互相了解,討價還價了。這其實和industry招人相象:entry level走程序,海選,senior level要靠獵頭。
和美國大學一樣,不管你的博士論文再出色,學校多牛,剛畢業的博士只能從assistant professor,也就是國內的講師這一級別干起。不過,這只是就我熟悉的幾所學校而言,如果你去差一些的學校,可能bargaining power更大。
至于薪水,當然不能和美國比,每個學校也不同。如果是純經濟專業的,美國的教職起薪也就六萬美元左右。如果是金融專業的,美國商學院這幾年的起薪節節高,好一點的商學院都在十五萬美元上下,那么即使考慮了人民幣的購買力,國內的薪水還是遠遠比不上。我總結一下我所了解的各高校開出的薪水,不一定準確:北大4萬美元,清華5萬美元,其他幾所3萬美元。以上都用人民幣支付,不包括住房補貼。
這個薪水對經濟專業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對金融專業就未必。另外,美國的許多管理專業博士工作并不好找,這種收入對他們也是很不錯的。工作其實和在國外大學區別不大,主要就是寫論文,教書。在論文方面,國內高校招海龜當然是希望能在國際刊物發文章。回國后再要在美國期刊發表論文,難度陡然增大。不過,只要努力,一般還是沒問題的。有趣的是,許多學校都列了一份國際期刊表,只能在單子里的期刊發,這在國外不多見。
那么賺外快的機會呢?和 industry的聯系呢?如果你愿意,機會很多。但是很多象我一樣的年輕海歸不愿意,因為這樣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影響科研。出去演講,咨詢,擔任各種職務,那是當了教授后的專利。至于派系斗爭,離青年教師其實很遠,你如果不感興趣,大可躲開。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和國外沒什么兩樣,頂多是程度上的區別。在大學里工作,最重的分量就是你的論文。有了牛paper,什么都好辦。總之,國內的經濟類學科的教研在迅速正軌化,至少在幾所頂尖的大學里,很多制度和國外已經非常相似了。其他的大學也在逐步跟進。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招人的標準也開始越來越高。
對許多經濟類專業的留學生而言,一個兩難的問題是:如果畢業馬上回國,意味著放棄了學術上爐火純青的機會,但是如果過幾年,等好論文都出來了再回國,你會發現國內招人的標準又比幾年前提高了!這種情況,確實讓許多人很難選擇。
我所接觸的國內大學生
我是90年代上的大學,先講講我對在國外接觸到的80年代大學生的看法:
正面印象:有理想主義精神,憂國憂民,非常刻苦。
負面印象:盡玩虛的,衣著談吐都有點土,知識面窄,只和中國人來往。
回國后,在大學里,忽然發現我從小字輩變成老資格了!并且更恐怖的是,我覺得21世紀的大學生看我們這些90年代上大學的人,恐怕和我看80年代上大學的人一樣!社會在前進,雖然不是線性的,但是大致朝著同一個方向。下面我來詳細說說我的感受,這些感受來源于我接觸到的,國內名牌大學經濟商科的大學本科生。
我接觸到的這些大學生,知識面廣,知識結構合理,多才多藝,自信。我分三點談:
首先,社會物質的富足使得他們的父母有更多的資源用于教育。不少人會鋼琴,書法很棒,英文很溜,閱讀大量的書籍。和他們聊天真的很challenging。從知識層面上說,他們許多人出國留學后,由于他們比起前輩來更完善的知識結構,一定能做出更大的成績。由于我在大學工作,自然最關心這一點。改革開放后幾十萬留學生出國,但是在學術上成為大牛的實在很少。這也許是因為整個民族的積累不夠。我認為現今的大學生在這方面將大有作為。
其次,他們的社會活動能力極強。當年我在大學的時候,各種社團還大多是文學社之類的。今天的大學校園,除了興趣愛好類的社團種類大大增多以外,還有學生組織的各種公益社團。這些學生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讓我嘆為觀止,而其中的不少社團的籌款能力真的讓我驚訝。除此之外,經濟商科的學生還普遍在假期去各個公司實習。從大約5年前開始,各大投行咨詢公司開始在大陸的學校招summer intern,而從3年前開始,它們有規模的招國內的本科畢業生。請大家注意:這些職位并不只是China based,不少學生找到的是global rotation,薪水完全和其他人一樣。這是國際投行咨詢公司對21世紀大陸經濟商科教育培養出來的本科生的肯定。
最后,他們比起90年代,80年代的大學生,更象是正常的大學生。中國留學生與西方學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在我看來是我們一個個都關心國家大事,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這不是我們不正常,而是中國這個社會不正常。但是隨著中國越來越正常,更尊重個人利益,更不注重意識形態,中國的大學生也越來越象西方的大學生:讀書,旅游,戀愛,社團。
吃喝玩樂
我發現我經歷的和網上看到的很多都不一樣。看網上的很多文章,你會覺得在國內就是紙醉金迷,夜夜笙歌。可能對回國從商的海歸來說是這樣,但是對到各高校科研院所工作的海歸來說則未必。總的來說,我在國內的吃喝玩樂是我學生時代活動的延伸。
體育活動:過去很喜歡踢球,現在很少踢了:踢不過學生,而同事中能湊到一起踢球的人又很少。現在我的主要運動是網球。遺憾的是,我至今沒有在國內找到草地網球場,當然打硬地也不壞。國內的高爾夫死貴,而且環境很差,不象國外那么便宜,而且是青山綠水。不過我本來也不喜歡高爾夫,所以這點無所謂。喜歡高爾夫的海歸要注意了,回國后這點小享受就沒了。對于喜歡健身的兄弟們來說,國內的健身俱樂部遍地開花,價格質量參差不齊,我比較懶,不能堅持健身,對我也不影響。我還參加了一個很有名的戶外活動俱樂部:綠野。國內的名牌戶外品牌都很貴,所以我利用出國開會的機會,配齊了沖鋒衣,登山鞋等裝備,打算今年夏天跟那幫瘋子去受點罪。
旅游:三年來我玩過的地方有:杭州,西安,黃山,泰山,云南,海南。其他出差開會去的城市就不列舉了。由于有兩個假期不在國內,因此玩的地方不算多。
攝影:國內的反轉片比國外便宜太多了,一個EB也就十幾塊錢。不過種類不夠豐富,像我一直想要富士的RAP就沒找到。攝影發燒友們一定經常在ebay上淘寶貝,但國內的二手市場不發達,少了很多樂趣,是一大遺憾。不過我的器材回國前就配齊了,很久沒有出過血了。
音樂:高水平的音樂會太少,而且很貴,好的音樂廳也不多。正版的古典音樂死貴,這方面的盜版也不多。不過有時也有例外:我發現廣州的音像商往往能搞到很便宜的碟。
比如我最近通過廣州渠道搞了一套Phillips的莫扎特全集,正版,6700元,比國外便宜好多。現在Phillips, Decca, EMI, DG都開始授權給國內的出版商,這種CD稱為引進版。令人失望的是,質量很一般。國內的音樂雜志也不怎樣,《愛樂》上的文章看得人云里霧里。我總體的感覺是:國內還是缺少古典音樂的氛圍,并且把它神秘化了。
圖書:如果你逛逛國內的書店,對比國外的書店,你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和西方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種類還是太少,并且像樣的書店非常少。我現在一般在當當和卓越上買書,都會有折扣。國內買不到的英文書我上amazon買,不過加上郵費就貴了,所以有時候托回國的朋友帶一些。
吃喝:在吃的方面的文章太多了,我就不詳細說了。現在說說喝。你如果習慣喝咖啡的話,國內的外資超市都有不少咖啡可以選擇,不過我不太喝咖啡,對這一點都不懂。Starbucks在國內已經成為高尚品牌了,小資必去之地。其實也不難理解:要想找個環境不錯的地方聊天,往往還是會想到Starbucks。
小結一下:如果你要在國內過和國外一樣的生活,并不便宜。不過,既然回國了,就沒必要過國外一樣的生活。國內很多精神上的東西國外享受不到,能夠常陪父母就不用說了,上次我老板來中國,看到公園里老老少少很多人在跳廣場舞,非常羨慕。我也覺得這種場面很溫暖。
總之,我很滿意目前的生活,健康又快樂。這也是我為什么喜歡在大學工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