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色蜜臂av毛片,国产91导航,亚洲香蕉网站,精品福利视频在线,深夜福利亚洲精品app,午夜亚洲成人

技需網

我的位置:首頁 > 最新資訊 » 科技相關 » 正文

張瑞宏: 給稻田加點“智慧”

發布時間:2019-05-13 科技相關

張瑞宏在查看水稻長勢

周一有約

“再過一個多月,待小麥收割后,就該到種水稻的時候了?!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張瑞宏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水稻要適時選種育秧插播。一旦延期,再加上后期田間管理跟不上,將直接影響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

三句話不離農田。張瑞宏的同事都說,“你無論和張老師說什么,他都能給你帶到田里去?!?

這幾天, 張瑞宏和團隊成員正在地里忙著:指導一線技術人員做好水稻選種育秧準備,調試各類新研制的智能化農業機械設備……

已是副廠長卻選擇辭職讀研

今年59歲的張瑞宏,看上去就是個“莊稼漢”:皮膚黝黑、褲腿兒沾著泥……這是經年累月在田間工作,給他留下的痕跡。

入行30年來,他沒有一年離開過土地。

靠著這份堅持,在農業機械、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這塊“土地”上,他收獲頗豐:先后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30多項,在專業期刊發表研究論文50多篇,培養博士、碩士生20多人。

選擇這個研究方向,與張瑞宏幼時的經歷有關。他生長在揚州農村,看到父母和鄉親們起早貪黑,一年下來辛苦耕作依舊吃不飽,跑東家進西家借糧……這一幕幕深深地刺痛了他。

1977年恢復高考后,張瑞宏考入揚州大學,學習農業機械專業。

大學畢業后,張瑞宏被分配到縣里一家生產農業機械的工廠工作。沒過幾年,由于專業基礎扎實,工作成績優異,他被提拔為副廠長。工作中他常能接觸到一些國外的技術資料和先進裝備,這讓他看到了當時國內外的技術差距,也意識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和相關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1987年,張瑞宏謝絕了廠領導與親朋好友的挽留,報考了揚州大學農業機械專業研究生。1990年,他留校任教,成為一名培養農業機械人才的教師。為了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2002年在校領導的支持下,他考入中國農業大學攻讀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方向的博士學位。

2006年,張瑞宏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一些科研單位和外資企業都向他拋來了“橄欖枝”,其中不乏一些高薪的工作機會。可他卻選擇回到揚州大學,從事教育與科研工作。

在揚州大學江都高端裝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慶華眼里,張瑞宏是個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剛到揚州大學工作的那幾年,他申請不到科研經費,于是他就把每月大部分工資拿來用于科研,而自己家里卻連添一樣家電都難。自家生活開銷,全靠愛人微薄的工資。

由于多年沒有積蓄,他家里既沒買車,也沒買房。至今,他們夫妻二人仍住在學校分配的50多平方米的老房內。

帶隊建起萬畝智能示范區

在張瑞宏眼里,我國糧食生產要想實現高產優質的目標,必須改變目前先進技術碎片化應用的現狀,組建智慧種植產業體系。

針對這些問題,張瑞宏每到一處農田便會向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和農業生產企業建議,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業、農機、農藝的結合,大力發展現代智能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生態化。

然而,幾年下來,收效并不顯著。

情急之下,他決定自己動手干。去年6月, 在江蘇省泰州市農業開發區政府的支持下,張瑞宏帶領團隊建設起萬畝智能高效優質稻米示范區,進行稻麥示范種植。

同時,張瑞宏帶領團隊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田間智能監測系統,通過布在田間的高清攝像頭,實時監測作物生長的長勢、葉片數、葉色、病斑、害蟲蟲口密度、土壤含水量,并將這些數據傳至監控中心,為種植決策提供輔助信息。

巧用這些新技術,首年示范種植的南粳系列稻米,畝產平均達到700公斤。目前, 張瑞宏團隊與揚州大學江都高端裝備研究院合作,成立了揚州金濤精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張瑞宏團隊集成創新了多項新技術,建立從種到收的農機農藝融合的農業種植產業鏈,打造出數字化種植智慧農業示范區?!睋P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虞強說。

案例來源:技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