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人才強市戰略行動計劃,潼南區針對人才隊伍結構不優、高層次人才緊缺等問題,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實施“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著力培養百名高素質專業化黨政人才、百名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百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著力集聚千名鄉村振興人才、千名“潼南工匠”和千名碩士研究生高層次人才,探索人才引進、培養、管理新模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構建“6+ N”政策體系,確保人才強區做得實
針對人才政策不配套、不系統、支撐乏力等問題,堅持系統思維、整體謀劃,破解體制機制束縛,構建“6+N”人才政策體系,確保“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有支撐、能落地。“6”是指出臺《潼南區高層次人才引進暫行辦法》《潼南區創新創業團隊激勵暫行辦法》《潼南區教育優秀人才引進培養暫行辦法》《潼南區衛生優秀人才引進培養暫行辦法》《潼南區現代農業優秀人才引進培養暫行辦法》《“潼南工匠”激勵暫行辦法》等六個領域人才引進培養政策,明確潼南未來人才工作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N”是指制定《潼南區鼓勵在職工作人員攻讀緊缺專業碩士、博士學歷學位暫行辦法》《潼南區鼓勵在職工作人員獲取職業資格暫行辦法》等若干個人才培養激勵政策,分類明確重點領域、目標任務、工作方式、保障措施,點對點聚焦、實打實細化,從政策體系上保障人才強區各項任務落實落地。
二、出臺“黃金八條”,確保優秀人才留得住
為了讓優秀人才留得住、不跑路、安心在潼南工作,實施“筑巢引鳳”工程,出臺八項配套政策,構建人才集聚洼地。一是住房保障。修建人才公寓,引進的碩士學位優秀人才3年內免費入住50㎡左右的人才公寓或給予每年5000元的租房補貼,博士學位優秀人才免費入住100㎡左右的人才公寓或給予每年10000元的租房補貼。在本區購買首套商品房用于本人居住的,所繳納契稅區級留成部分全額獎勵個人。二是安居補助。引進的衛生優秀人才與用人單位簽訂5年及以上聘用合同的,可給予最高15萬元的安居費。三是用編支持。每年提供200名編制專門用于引進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優秀人才。四是職稱優待。引進的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專技優秀人才,首次評聘中級職稱時,可不受用人單位崗位數額限制。五是方便就醫就學。引進的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優秀人才,在區內公立醫院就醫,可享受綠色服務通道;其子女在區內入學的,由區教委根據其個人意愿在區內公辦學校安排入學。六是落實配偶安置。配偶是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在編工作人員的,只要本人愿意,將在政策范圍內積極協調調入區內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解決兩地分居問題。七是提供雙創支持。到潼南的企業工作,成為企業優秀經營管理團隊或是創新型團隊、高技能團隊中的一員,年薪達到20萬元以上,本人前5年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區級留成部分,將全部獎勵給本人。八是放寬服務期限。愿意到潼南機關事業單位工作,除醫學專業人才外,最低服務年限由5年縮減為3年。
三、堅持“三措并舉”,確保專業人才引得進
圍繞“四個做大做強”發展思路,立足緊缺崗位,以“千名碩士進潼南”為抓手,計劃用5年時間,每年常態化引進200名碩士以上優秀人才。一是成立行動組。組建工業商貿、現代農業、城市建設、旅游文化、教育衛生、綜合管理等6個引才行動組,由區領導率隊,赴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中南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醫科大學、貴州醫科大學等國內20余所高校現場考核招聘優秀研究生人才。二是舉辦推介會。區“四大家”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前往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開展“千名碩士進潼南”招才引智推薦會,全面系統推介潼南區情、人才需求、引才政策等,此次推薦會在全市各區縣中尚屬首次,學校熱切歡迎、學生反響強烈。 三是邀請“潼南行”。對有意向來潼南工作、生活的學生,全程免費統一組織到區規劃展覽館、匯達檸檬基地、現代國家農業博覽園、江北新城、雙江古鎮等地,全方位、多維度了解潼南的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增進情感認同。今年以來,已有942名研究生報考潼南,引進碩士以上研究生259名。
四、創新“三種模式”,確保現有人才用得好
為把現有干部人才培訓好、使用好,制定實施干部人才素質能力提升培訓計劃,全面系統開展培訓行動,切實提高全區干部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主要采取3種方式:一是開展“兩段式”主體培訓。在區委黨校常年開設區管領導干部、中青年干部、內設機構負責人3個主體培訓班,每期時長1—2個月,并安排1周時間外出開展黨性教育,切實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不斷提高干部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素質。二是舉辦“4+X”專題培訓。通過與北京、浙江、江蘇等地知名院校合作,每年常態組織開展“現代工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現代農業”“宜居城市建設與管理”“旅游產業發展”4個專題培訓班,同時根據實際需要舉辦若干專題班,讓廣大干部人才接受改革開放教育、市場經濟洗禮和專題業務培訓。三是開辦MBA提升培訓。在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適時開辦潼南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碩士(MBA)進修培訓班,組織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管理人員參訓,切實提高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助推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