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07 人才政策
南京具有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的三個比較優勢,為培育新型研發機構提供堅強支撐和保障。
突出的科教人才優勢
擁有53所高校、83萬在校大學生、82位兩院院士,同時擁有一大批大院大所、國家級研發平臺和高層次人才團隊;
良好的金融資本優勢
社會資本參與創新的積極性比較高,新興產業基金規模達100億元,今天揭牌的創新投資集團,設立科技創新基金50億元,重點用于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的企業;
獨特的政策服務優勢
出臺的“市委1號文件+45個配套文件”,其中有一些是南京獨有的,既真心實意鼓勵創新,又真金白銀扶持創業。
抓創新名城建設,必抓新型研發機構
當前,南京正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思想,舉全市之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我們認為,只有建好新型研發機構這一市場化科研實體,才能真正讓創新成果變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創造出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抓科技成果轉化,必抓新型研發機構
新型研發機構聯通政、產、學、研、金、介,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我們認為,只有充分激發新型研發機構的體制機制活力,才能最大程度把科教資源優勢變為現實發展優勢,把科技創新潛力變為轉型升級動力。
抓高端產業集聚,必抓新型研發機構
面向未來,南京明確了“4+4+1”主導產業定位,即四大先進制造業,四大現代服務業,以及一批未來產業。我們認為,只有以新型研發機構為“老母雞”,高效率孵化科技企業、培育主導產業,才能加快形成企業創新矩陣、構筑現代產業高地。
去年9月以來,我們全面實施“兩落地、一融合”工程,即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項目落地、校地融合發展,南京創新創業呈現出要素集聚、活力釋放、科技型企業持續涌現的良好態勢。
目前,已累計簽約新型研發機構123個,其中包括3名諾貝爾獎得主、國內外24個院士團隊。今年1-5月,新登記科創企業1.1萬家,同比增長21%。
注重系統設計
量身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新型研發機構。其中,總體定位是,建設集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三位一體”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運作方式是,依托高校院所的高水平學術平臺和領先技術,采用混合所有制組建,實行企業化運營;主攻方向是,深化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轉化科研成果、孵化科技企業。
注重政策支持
就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給出了一批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扶持舉措。比如,對納入備案管理的新型研發機構,將給予授牌并提供50萬元平臺資金補助,同時每年按照績效擇優給予最高500萬元的獎勵,并支持開展一批創新示范產品的首購首用。對新型研發機構孵化的初創期科技企業,從獲利年度起三年內,為南京經濟發展所作貢獻全部獎給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再給予一定獎勵。年薪50萬元以上的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可以拿到相當數額的補貼。
注重股權激勵
明確人才團隊持大股,同時由所在園區和社會資本參與持股,既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又強化政府的服務責任和社會資本的撬動功能。目前,全市新型研發機構中,人才團隊平均持股58%,比例最高的達90%。
注重合作共贏
深化科技成果分配制度改革,構建利益聯結機制,打造校、地、人、企等多方面緊密協作的創新共同體。我們明確,人才團隊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全歸高校院所,政府再用30%以上股權收益支持高校院所發展。
注重市場運作
引導新型研發機構以項目化、市場化形式推動企業孵化、產業轉化,加快實現從學科群到創新群、從企業群到產業群的“兩個轉變”。比如2個月前,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院士在南京組建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已有10個科技項目入駐孵化,其中一個估值已超過1億元。
從新的起點出發,我們將突出“四鏈”同構,系統打造最優創新生態體系,使南京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新型研發機構發展高地。
我們將進一步優化創新鏈,引導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打造高層次人才團隊,提供高水平技術供給,實現高質量科技創新。
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資金鏈,對在南京新注冊成立的天使投資、創投企業,給予最高1500萬元獎勵,對投資南京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出現投資損失的給予最高600萬元補償。
我們將進一步壯大產業鏈,充分發揮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聯盟的平臺作用和協同效應,做好延鏈、補鏈、壯鏈文章,構筑創新企業集聚、科技產業集群的發展新局面。
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服務鏈,動態完善創新政策,通過“放管服”改革切實降低創新創業成本,從嚴保護知識產權,不斷增強15個高新園區承載能力,營造有利于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一流環境。
我們真誠歡迎,
廣大海內外有識之士都能選擇南京、聚力創新,
共同以科技創造美好生活,
共同以創新引領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