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1-19 國家發布
18歲那年,少年聶耳在黃浦江畔的二手市場買到了人生第一把小提琴。衣衫襤褸的他將小提琴抱在懷中,興奮地對友人說:“愿與此琴終身為伴。”
幾年后,正是用這把做工簡陋的二手小提琴,聶耳譜寫出《義勇軍進行曲》,奏響中華民族的最強音。
這把陪伴聶耳短暫一生的小提琴,如今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館。2018年,聶耳小提琴入選《國家寶藏》第二季,這件國寶背后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001號講解員”張國立稱,聶耳小提琴是《國家寶藏》三季以來最特殊,也最打動他的文物。
今年,小提琴家呂思清帶著他的作品《隨想曲·致敬聶耳先生》,亮相《國家寶藏·展演季》,用聶耳的經典曲目,致敬這位“生于黑夜,死于黑夜;生是少年,死仍是少年”的人民藝術家。
10月23日起,全新季播綜藝《國家寶藏·展演季》上線央視綜藝頻道。和前三季《國家寶藏》著重展現81件國寶的前世今生有所不同,節目旨在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揭榜掛帥”,為國寶定制文藝作品,為觀眾呈現一場國寶文藝盛宴。
《國家寶藏·展演季》會有哪些國寶亮相?又有哪些新看點?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對話節目主創團隊,帶你一探究竟。
找到“傳統文化之于現代人的共情點”
早在《國家寶藏》第一季,主創團隊就承諾要舉辦一場實體文物特展。今年秋天,《國家寶藏》文物特展終于塵埃落定,三季中的部分國寶即將齊聚故宮文華殿。
“我們張榜招賢,廣招天下英才,為特展打造‘文藝展品’入駐展廳。”節目制片人于蕾介紹,“歌舞戲劇、詩詞歌賦品類不限,有才能者皆可揭榜來戰。這一次我們并沒有過多介紹文物,而是邀請廣大文藝工作者為國寶創作,講述他們和國寶‘結緣’的故事。”
用舞蹈詮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用童謠演唱“大瓷母”,用實驗音樂致敬青銅縱目面具……已經播出的前四期節目驚喜連連。不同于《國家寶藏》通過一個個博物館講故事,《國家寶藏·展演季》采用分主題“張榜招賢”的方式,每期三部作品同臺演出。已播出的青春主題“少年十八歲”、名人專場“乾隆乾隆”、天文主題“星漢燦爛”、石質文物主題“惟石能言”,從內容到形式都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體驗。
一直以來,《國家寶藏》被網友戲稱為“大型原創音樂節目”,《國家寶藏·展演季》更進一步,不再側重于文物的“前世”故事,而將重心放在文物的“今生”,圍繞國寶進行定制化文藝創作。為何選擇這樣的形式突破?節目總導演顧志剛坦言,希望能通過《國家寶藏·展演季》找到“傳統文化之于現代人的共情點”,“我們想告訴觀眾,每一個國寶故事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在當今社會依然‘活著’,依舊打動人心,并通過創作讓國寶故事以文藝作品的形式繼續‘活下去’。”
“《國家寶藏·展演季》的核心理念是以《國家寶藏》來激發優秀的文藝創作,同時也用文藝來加持和助推整個文博領域的表達和創新,我覺得這是一個雙向需求。”于蕾表示。
“文化+科技”夢幻聯動,抓住國寶“血脈精魂”
“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天眼之父南仁東的聲音,伴隨著FAST收集到的脈沖星聲波、軍鼓的齊鳴回蕩在舞臺上,背景從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轉向浩瀚宇宙……這是《國家寶藏·展演季》第三期“星漢燦爛”的原創音樂作品《天·眼》,由先鋒音樂人重塑雕像的權利樂隊為國寶青銅縱目面具創演。
這首腦洞大開的音樂作品罕見地沒有填詞。“任何一句不適當的歌詞,都匹配不上他們的偉大。”重塑樂隊如此解釋。
“安寧、絢麗又有爆點。后朋克風格的音樂演繹,與脈沖星聲波音色相近的合成器聲音,加上南仁東先生的聲音采樣,這支曲子用極致的理性和極致的浪漫敘述了青銅面具一眼千年、宇宙萬物的神秘傳說。”顧志剛表示,“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可能性。舞美設計,通過‘文藝+科技’的創新結合,營造了一種極具時尚現代感又不乏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審美氛圍。”
“方寸之間見天地。”主創團隊介紹,展演季的舞美設計延續《國家寶藏》前三季的基本美術概念,并利用了全新的“AI+VR裸眼3D”拍攝技術,打破傳統舞臺甚至時空的限制,打造無限延展的五維時空,讓創演者的想象力盡情馳騁。
“‘文藝+科技’是節目很重要的一個追求。在這一理念上,我們追求形式和內容的高度有機統一。表演本身,必須是一個完整的文藝作品,而不能為了炫技進行只有外在、沒有內核的膚淺呈現。”于蕾說。
《一念星空》用歌聲將觀眾帶入古人對天空最初的想象,《禮化行》對于“禮”的舞蹈化展示喚起了現代人的文化血脈……顧志剛認為,“這些作品都找到了‘古’與‘今’的共情點,再用藝術化的表達打動人心。”
節目執行總導演畢波告訴記者:“有網友說國寶‘在魂不在器’。展演季中文博知識量有所減少,但我們會額外去抓在這個國寶身上定格的‘血脈精魂’,加以提煉、放大。”
作為文博領域“編外一員”,有責任助推傳統文化創新
《國家寶藏》系列播出以來,口碑熱度雙豐收,三季豆瓣評分均在9分以上。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文博類綜藝節目,甚至帶起了一波“博物館熱”,有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有5.4億人次“打卡”博物館。
看到整個文博圈“火了”,自稱“文博領域編外一員”的于蕾很開心,坦言“這就是《國家寶藏》想實現的初心目標”。
“整個團隊都是帶著一種家國情懷和文化復興的責任感去做這件事。我們希望在這樣繁茂的創作氛圍里,繼續創新。”于蕾說。
秉承著傳承的使命感,《國家寶藏·展演季》團隊可謂將敬畏、嚴謹刻入骨髓。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為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創作的舞蹈詩句《只此青綠》,曾因為史料匱乏,難以設計故事情節而陷入創作困境。兩位導演韓真、周莉亞一度感到“一時沖動,非常后悔”。
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國畫顏料傳承人仇慶年等專家,她們才逐漸找到方向——從畫作背后的畫師、工藝人、收藏家、研究員的角度,重構這幅畫的生命歷程。
周莉亞曾問過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中旭一個問題:“《千里江山圖》究竟還能夠保存多久?”王中旭用特別平淡的語氣說:“至少在我們手上,不會消失。”
“無聲處聽驚雷。”《只此青綠》的片段《入畫》在《國家寶藏·展演季》中成為開場之作。一襲白衣的“王希孟”凝立舞臺中央,畫完最后一筆,四周身著青綠衣裙的舞者漸次向他圍攏,如畫軸緩緩鋪開,千里江山起伏綿延。
“頭飾、服裝、造型、造景等,我們會事無巨細地求助各領域專家。大家都懷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探知,用一種嚴謹和敬畏的創作態度,把我們所要傳達的精神內核表達出來。”顧志剛說。
主創團隊介紹,《國家寶藏》三季正片節目81件國寶,將由創演者“揭榜”,選取其中27件國寶在節目中亮相。“網紅”銅奔馬、南京博物院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河南博物院的賈湖骨笛、遼寧省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殷墟的YH127甲骨窖穴,會在節目中逐一返場。“后續我們還有體育主題、童話角度的設計,邀請體育等領域的創作者創演作品,請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