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01 科技相關
近日來,全國各省市兩會相繼召開,2021政府工作報告也紛紛出爐。在各省市的政府報告中,都不約而同地將加強科技策源能力,建設技術創新平臺,支持成果轉移轉化作為了2021年的政府工作重點,以此來響應國家的“十四五”規劃。以下為部分省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節選的關于科技創新、技術轉移轉化方面的工作重點與規劃,希望能管中窺豹,共同來展望2021年中國的科技藍圖。 北京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力建好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持續推進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做強戰略長板,力爭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光電子、生命科學等領域持續占先。 強化創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服務和支撐科技強國建設。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更大力度推動“三城一區”融合發展。建設國際一流人才高地。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堅持以數字經濟為先導,深入實施“五新”政策,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應用千兆固網、IPv6,新增5G基站6000個,建設基于區塊鏈的可信數字基礎設施,加快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數據一體化開放服務平臺建設,統籌謀劃衛星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節點建設。 構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國家超算鄭州中心的算力支撐作用,在精準醫學、生態保護、裝備制造等8個領域實施10項以上超算創新生態專項。加快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農機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拓展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大馬力無人駕駛拖拉機等創新成果應用。加快超短超強激光平臺等項目建設,重點在地下工程裝備、光通信、診斷檢測、高端軸承等優勢領域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努力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平臺集群。推動黃河實驗室建設,在黃河生態保護修復、水沙科學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發揮好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作用,推廣“研究院+創新平臺+合作項目”運行模式,打通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轉化通道。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原始創新,自主布局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智慧礦山成套裝備、小麥新品種選育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提升產業鏈創新整體效能。 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強化鄭洛新自創區龍頭帶動作用,用好20條支持政策,在全省有條件的地方復制推廣,做實“一區多園”,放大自創區的集聚效應。推動中原科技城、鄭開科創走廊等創新功能區綜合開發,促進新興業態集群發展。推動高新區創新提質發展,探索異地孵化、飛地經濟、伙伴園區等多種合作模式,帶動區域經濟和科技一體化發展。積極對接創新優勢區域,深化與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推動上海藥物所河南中藥創新研究院等項目落地,開展創新資源共享、科技聯合攻關和科技成果協同轉化,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落實企業研發投入獎補、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扶持政策,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賦予科研人員更大人財物支配權。完善柔性引才機制,鼓勵各地在人才管理、引進培養、評價激勵等方面拉高標桿,敢于創新,以貢獻為導向,在榮譽稱號、科研經費、住房保障、子女就學就業等方面出臺更有吸引力的激勵措施。推動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成投用,引育一批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創業孵化載體。實施培育創新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培育機制,力爭新培育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遴選100家本土“瞪羚”企業。 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對標全球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等先行啟動區以及南沙科學城聯動協同發展區。高水平打造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平臺,做強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優化實驗室體系,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提升10家省實驗室建設水平,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省實驗室支持力度,新建和改擴建一批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加快東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建設,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強化應用基礎研究主攻方向,積極參與國家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爭取在信息光子、新材料等領域啟動新一輪部省聯合重點專項。深入實施“廣東強芯”行動,加快在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高端設備等領域補齊短板。精準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粵港粵澳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瞄準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種子科學等前沿領域加強研發攻關,加快培育未來產業。 支持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支持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組建產學研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持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壯大產業鏈核心企業,培育具有高成長性的未來型企業。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建設,新籌建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高新區“一區一特色”行動,加快推動國家級高新區地市全覆蓋。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培育引進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機制。實施孵化育成體系“雙千計劃”,開展創業導師倍增行動,加大金融支持創新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規范科技倫理,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加強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完善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機制,加快解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卡脖子”問題。 加大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力度,提升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引領功能,大力支持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成果向產業轉化。積極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小升高”行動,大力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 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布局前沿技術、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發揮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人才培養引進體系,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加快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謀劃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之江實驗室、西湖實驗室創新水平,組建甬江、甌江等省實驗室。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實施“5G+工業互聯網”工程,形成量大面廣的新技術融合應用場景。 全面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大力實施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推動標志性產業鏈做長做寬、做優做強。推進產業數字化,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實現中國質量獎零的突破。新增單項冠軍企業20家。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加強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提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功能。建成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一期工程。大力推進國家實驗室爭創。加快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合肥先進計算中心,推進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預研。建設未來技術綜合研究基地。加快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設,組建大健康研究院、環境科學研發平臺。穩定運行和發展“一室一中心”,組織實施500項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把更多創新鏈、產業鏈的“根”扎在安徽的土地上。 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領域,統籌推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促進更多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積極在有條件的市布局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加快構建科技研發、技術熟化、產業孵化、企業對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機制。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發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組建一批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新型研發機構。提升安徽創新館運營水平,全省企業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0%以上。建立健全“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構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支持平臺,努力讓安徽成為創新動能成長壯大的肥沃土壤! 打造創新愉快的人才發展生態。健全以人才為核心的創新激勵機制,完善首席科學家、崗位管理、科研人員股權激勵、柔性引才等制度政策,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努力使各類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扶持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皖創新創業。健全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服務體系。加強聯系服務專家和優秀人才工作,實行外國人才簽證全流程在線辦理,構筑起海內外英才向往匯聚的強大磁場。 全力強化“四大功能”,持續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能級。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著力提升要素市場國際化水平、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和航運服務能級,持續提高全球資源的集聚濃度、鏈接強度和輻射廣度。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倍增,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大力推進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強化開放樞紐門戶功能,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好促進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流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