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30 海歸資訊
當前人們普遍認為,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基礎。隨著以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部分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將智能制造作為重振制造業的重要抓手,制定和實施以發展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國家戰略。為了促進制造業的發展,不僅要重視對技術、設備的管理,更不能忽視對人的管理,維護勞動者權益是智能制造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議題。美國、德國和日本均制定了有關政策,希望能在發展智能制造的同時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權益。
美國重視勞動者培養和素質提升
制造業曾經為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去工業化”的浪潮導致美國產業“空心化”,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更是令美國制造業雪上加霜,內憂外患的困境要求美國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而通過其發布的一系列有關智能制造的重要計劃,我們可以發現,美國較為重視保證和提升勞動者素質。
美國2012年發布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將發展先進制造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成為美國搶占先進制造業制高點的行動綱領。該計劃提出,為實現提高勞動力技能的目標,需要及時更新制造業勞動力、強化制造業勞動者培訓以及加強對下一代的教育等。
2016年美國發布《先進制造:聯邦政府優先技術領域速覽》,其中列舉了加強制造業教育及勞動者培養方面的計劃。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將通過有關教育計劃支持產業界與學術界的合作,在兩年制社區大學和技術學院中培訓技師;利用“美國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相關機構為未來的制造業勞動者提供培訓;美國勞工部和教育部在“貿易調整援助社區學院和職業培訓資助計劃”框架下,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全美各社區學院制造業課程的強化和勞動者培訓;美國勞工部、商務部、能源部和小企業管理局聯合推出“先進制造業工作及創新加速挑戰項目”,推動創新成果商業化,向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能培訓。
2018年發布的《先進制造業美國領導力戰略》報告,將先進制造業視作美國經濟發展引擎和國家安全支柱。此報告認為,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以下簡稱“STEM”)領域具有較高水平的勞動者能夠對美國制造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適當的STEM教育和培訓應從小學開始,貫穿中學乃至高等教育階段,包含有技術培訓和再培訓計劃、學徒計劃等,并應讓勞動者獲得有效的、行業認可的、基于能力的證書。教育、培訓和集聚制造業勞動者不僅成為此報告的三大目標之一,而且被細分成四個戰略目標和九個優先計劃事項。其中包括優先發展以制造業為重點的STEM教育、制造工程教育以及工業界和學術界的伙伴關系;優先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培養熟練的技術人員;優先發展制造業學徒計劃、完善學徒和資格認證登記制度,促進勞動力的多樣化,完善勞動力評估制度,以將熟練勞動者同需要他們的行業相匹配等。
在2020財年研發預算指南中,美國將加強勞動力培訓視為一項優先政策措施。該指南認為,美國人如何獲得所需的勞動技能是聯邦政府各部門應當優先考慮的問題。并且要重點支持體驗式學習,使課程能夠滿足相關工作的需求,將STEM教育融入勞動力培養和培訓。
德國多方面行動適應新需求
作為傳統工業強國,“德國制造”一度成為優質產品的標志,甚至是德國經濟奇跡的代名詞。然而在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中,德國傳統的競爭優勢和新興產業創新能力受到多方面的挑戰。為了鞏固制造業的傳統優勢、增強工業競爭力,德國于2013年發布了《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提出了工業4.0戰略的核心內容和實施建議。
有關機構和專家表示,為成功實施工業4.0戰略,德國需要在多個關鍵領域采取行動。例如,在工作的組織和設計領域,由于勞動者在智能工廠中的角色將發生顯著變化,其工作內容、流程和環境也將發生改變。在工作組織中應用社會技術方法,將使勞動者有機會承擔更大的責任,同時促進他們的個人發展。因此,有必要進行勞動者參與型工作設計和設置勞動者終身學習方案等。
2016年德國發布了“面向數字型知識社會的教育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實施“‘職業教育4.0’框架倡議”,以適應在工業4.0戰略下德國工業和經濟對勞動者的新需求。“‘職業教育4.0’框架倡議”的核心內容是職業教育中的數字化建設及其發展,包括開發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提升職業教育培訓中學生的數字化技能水平、支持企業參與數字化學習網絡的構建等。
2019年德國工會聯合會開發了“工業4.0學徒培訓計劃”,覆蓋工業技術領域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的學徒,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和掌握數字化技術,滿足工業4.0戰略的需求。
日本強化教育培養不同層次人才
制造業是日本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制造的發展,日本先后提出了“新機器人戰略”、“超智能社會”愿景、“互聯工業”倡議、“工業價值鏈參考架構”等,并于2018年發布了《日本制造業白皮書》,明確將“互聯工業”(Connected Industries)作為制造業發展的戰略目標?;ヂ摴I強調通過連接人、設備、系統、技術等創造新的附加值,其實質就是智能制造。日本的智能制造發展理念強調人存在的意義,認為發展人工智能和推出機器人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人和機器人之間協調、合作、相互依存的伙伴關系。
《日本制造業白皮書》也包含與制造業人才培養有關的內容,包括進行更有效的制造業職業培訓、提升中小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民辦職業培訓水平、支持培養女性技術人員、建立全社會通用的能力評價制度、提供職業發展支持等,還提出多項措施以鞏固制造業人才的教育和文化基礎。
2018年6月,日本出臺了《面向5.0社會的人才培養——社會在變化、學習也在變化》報告,提出了日本學校教育在人工智能驅動下的“5.0社會”中應當采取的變革措施,包括每年培養25萬名人工智能相關人才。由日本總務省、文部科學省和經濟產業省聯合開展博士教育項目培養頂級核心人才;由厚生勞動省和經濟產業省負責開展人工智能職業教育培訓中層人才;由文部科學省負責開展產學聯合的信息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育項目,通過工科教育改革,強化數據科學等領域的教育,培養初級人才。針對所有大學生普及數理和數據科學相關標準化課程,以2020年新版學習指導要領為切入點,進行高考改革。從2020年開始,日本所有小學要開設編程課程,并作為正式考試科目。對社會人員增設專業課程,集中資源開展人工智能創新。
從上述三個國家平衡智能制造發展與勞動者權益的政策及實踐活動看,它們主要通過培訓和教育等途徑,提升勞動者的技能,使勞動者能夠適應智能制造發展的需要,維護勞動者的權益。由于對智能制造的理解、發展側重點和目的不同,其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具體措施也存在差異。推進智能制造是一項復雜而又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一些企業的成功經驗并不一定具有普適性。因此,在幫助低技能勞動者擺脫困境、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它們還需要制定出更為細致的政策措施,吸引勞動者積極參與到智能制造技能培訓和學習中來,更好地維護勞動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