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09 科技相關
產業轉移是近現代以來世界經濟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經濟現象。二十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共經歷了四次階段性的國際產業轉移的浪潮,而伴隨這些浪潮的是很多國家經濟的騰飛以及產業機構的升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東部發達地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而實現了過去三十多年的迅猛發展,而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產業轉移的定義
產業轉移是發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當不同區域之間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且資源配置存在差異時,發達地區的部分企業在市場作用下,為了追求更加低廉的成本和更好的利潤,將其部分產業由生產成本高的發達地區向生產成本較低的落后地區進行轉移。
與此同時,落后地區為了自身經濟的發展,通過制定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合理利用具備的特色資源,實施招商引資政策,吸引發達地區的企業進行投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出產業由經濟發展條件良好的發達地區向發展中及落后地區進行轉移的現象被稱為產業轉移。產業轉移對于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區域間經濟關系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對部分企業的戰略決策也有所影響。
二、產業轉移發生的動因
我國目前產業轉移的形式主要表現為勞動密集型的第二產業由沿海發達地區逐步向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轉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出現了部分資源型的加工制造業進行轉移,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產業轉移對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存在嚴重的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發達地區占據主要的發展資源,具備良好的發展優勢,而落后地區在自身條件不占優勢的同時,還存在較為嚴重的資源外流現象。我國東部和中部、西部之間存在的發展差距以及資源配置的不合理給區域間的產業梯度轉移創造了條件。總體來看,我國產業轉移的動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推動了產業轉移的進行。自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不斷發展,吸引了中西部地區眾多優秀的人才以及生產資源,使其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拉大了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為了縮小這種差距,促進我國區域間經濟平衡充分發展,必須激發中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加快其經濟發展的步伐,促進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轉移是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一個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以中部和西部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擁有的自然資源、具備的產業發展基礎條件、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與水平為依據,為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制定相應的產業承接策略。
第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需要促進產業轉移的發生。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之間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地區間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需求促使了產業轉移的發生;另一方面,產業轉移可以反過來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是調整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部分,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階段,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我國區域間的產業轉移。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在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之后,現如今已經成為極其重要的加工制造業發展基地,產業發展較為成熟,急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來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通過產業向外轉移來更加集中地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產業結構調整能夠煥發其新的經濟活力,通過承接東部地區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轉移,能夠提升其生產技術水平,加快經濟發展進程。
第三,企業發展的區位需求進一步推動了產業轉移。產業的區位轉移體現在企業的生產區位轉移上,綜觀影響企業區位選擇的眾多因素,其中企業較為看重的是地區的生產成本和最終收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一直是引入外資的重點區域,其主要原因是東部沿海地區具有高開放度和成本較低。但是在產業發展的同時伴隨著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格不斷上漲,企業的生產成本的上升迫使企業不得不重新考慮選擇新的區位。
我國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原材料,勞動力價格較東部地區也相對低廉,同時擁有廣闊的市場,吸引東部地區的企業進行產業轉移。作為產業轉移的承接方,中西部地區的開放程度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不斷加快,政府也同樣大力鼓勵招商引資,吸引越來越多的東部地區企業向中西部地區進行轉移。
三、產業轉移如何承接?
承接產業轉移,是指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主動做好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巨大的發展空間和人力資源優勢,積極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抓住歷史性重大機遇促進產業聚集,增強經濟總量,提升經濟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2010年8月31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著力深化區域合作,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東中西部地區良性互動,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增強中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同時為產業轉移承接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對于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來說,需要結合地方的產業結構和資源優勢來積極開展招商引資舉措,從而順利完成產業轉移的承接工作。
1、優化招商引資的硬環境,提升招商引資的軟環境。招商引資環境影響著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及其投資效益,是投資者決定投資與否的前提條件。因此,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為了實現招商引資的可持續性,就必須優化招商引資的硬環境,提升招商引資的軟環境。
2、確定招商引資區域對象,有針對性地進行招商引資。在招商區域方面,要結合自身區位、產業結構以及適用的招商引資模式來進行具體分析。招商引資本身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要發揮政府在對央企或國企進行招商引資中的優勢開展招商引資活動。
3、創新招商引資操作模式,拓寬招商引資有效渠道。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應該逐步轉變單獨依靠政府主導型的招商引資模式,明確招商引資主客體,實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中介機構為輔的招商引資理念,培育不同的招商引資主體。挑選出地方現有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及特色產業,開展產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分析及研究,重點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立足于現有企業,充分發揮并購重組式招商引資這一模式中企業的主體作用,以股權轉讓、增資擴股、合資合作等方式對產業轉移地區的企業進行招商引資。
4、注重招商引資制度建設,建立招商引資長效機制。只有注重招商引資的制度建設,建立長效機制,才能夠保證招商引資在長期內發揮其最大作用,促進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實現以及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深化認識招商引資及其機制建設的重要性,完善招商引資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建設,以此保證招商引資持續有效性作用的發揮。
產業轉移是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形成合理產業分工體系的有效途徑,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不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且有利于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在全國范圍內優化產業分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