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01 科技相關
世界科學中心現象
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思想始現于英國科學學學者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1962年,日本神戶大學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對《科學和技術編年表》等三種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數據形式論證了英國學者貝爾納關于科學中心及其轉移過程的見解。他在對《科學技術編年表1501—1950》里記錄的科學成果和《韋伯斯特人物傳記》里編選的有代表性的科學家進行統計處理和研究之后,發現近現代歷史上科學活動中心從16世紀至20世紀,世界科學中心發生了5次大的變遷,并按以下順序轉移:意大利(1540—1610)、英國(1660—1730)、法國(1770—1830)、德國(1810—1920)、美國(1920— ),轉移周期大約為80年,科學史界稱為“湯淺現象”。
按照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一般規律,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
首先,人們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學發展具備濃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如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法國的啟蒙運動等;
其次,要有促使本國人才迅速成長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國人才最優的科研環境;
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積累雄厚的物質基礎,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全面發展;
第四,要制定獨創的科學發展戰略和鼓勵原始創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導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
世界科學中心的五次大轉移
按照世界科學中心的確定標準與一般規律,從16世紀的意大利到20世紀的美國,世界科學中心先后進行了五次大轉移。
16世紀的意大利是第一個世界科學中心
意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文藝復興運動掀起了歐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終結了長達近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代。這一時期的意大利,不僅產生了像但丁、達·芬奇這樣的偉大詩人和藝術家,還出現了一批以伽利略為代表的著名科學家,誕生了《星空信使》和天文望遠鏡等一大批科學名著和科學發明。這些科學技術成果的誕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開創了嶄新的實驗科學新時代,近代科學第一個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隨著1600年布魯諾被教會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學中心開始向北歐轉移。
17世紀的英國是第二個世界科學中心
17世紀初,在弗蘭西斯·培根科學思想的影響下,英國政府和社會普遍重視知識的價值,提倡科學實驗,成立皇家學會,研究自然科學。學會周圍云集了牛頓、虎克、波義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學家,先后誕生了牛頓力學、電磁場理論、進化論等一批科學理論。特別是1687年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頓力學的誕生,這是近代科學發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為英國科學革命理論的頂峰。科學上的成就成為了技術革命的先導,瓦特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機,蒸汽機技術和紡織機械技術的完美結合,引起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改變了整個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1727年隨著牛頓的去世,英國科學技術開始急劇衰落。
18世紀的法國是第三個世界科學中心
18世紀初,法國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羅為代表的一批啟蒙運動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百科全書派。他們竭力提倡科學和民主,進行了一次以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時,在牛頓科學理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取得了《分析力學》、《概率論的解析理論》和《化學綱要》等一批重要科學著作,使法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到19世紀初進入高峰。但法國過分學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視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日益動搖了法國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
19世紀的德國成為第四個世界科學中心
德國科學的興起始于19世紀初,首先進行了大學改革,把教學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創立導師制的國家。德國全新的科研教育體制,吸引了許多世界最優秀的科學人才,成為科學研究的樂園,德國科學家不僅創立了細胞學說、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重大科學理論和學說,還為世界貢獻了愛因斯坦、玻爾、歐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德國還特別注重科技成果的應用,使德國在19世紀7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德國先進的電氣工業和光學工業,為德國科學家提供了世界最先進的科學儀器,使德國科學家在電磁學領域做出一連串驚人的發現。但兩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經濟受到重創,人才和資金大量流失,德國科學從此走向衰落。
20世紀的美國是第五個世界科學中心
美國科學的興起一開始就站在了歐洲科學“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繼承了英國科學的傳統和德國科學的體制,而且特別重視科學人才的引進。在優越的科研環境下,造就了發明家貝爾、愛迪生,二次大戰后又吸引了愛因斯坦、費米、弗蘭克、威格納、西拉德等一大批世界頂尖科學家,為美國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世界各國優秀科學家的云集,使美國在整個20世紀引領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計算機、空間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等,使近70%的諾貝爾獎被美國科學家領走,至今仍保持著世界科學界領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