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1-19 科技相關
企業不到100人,80%的公司員工不到5人,卻創造了70%的就業機會。作為北歐五國之一的挪威,僅有500多萬人口,卻在海洋科技、生命健康、清潔能源方面表現突出。
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上,挪威位列第二十二,這一排行榜的衡量指標包括大學科研質量、企業研發支出、產學研合作、專利數量、科技人才數量等。
“小企業意味著創新和創造,小即美、小即強大。”在2017年中國挪威商業峰會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表示。
誰來主導創新
在挪威,負責科技創新的機構主要有三個,挪威研究理事會、挪威創新署和挪威產業發展公司,而這三個機構均為國有企業,董事會由學術界和私營機構組成,一方面為政府研究和創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議,另一方面也為創新企業發展提供咨詢和服務。
挪威研究理事會隸屬于教育與研究部,致力于提升科學領域中所有基礎和應用研究,為很多國家研究計劃提供資助,并為研究機構提供機構基金。
2014年,發現“大腦中的GPS”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挪威科技大學教授梅·布里特·莫澤及其丈夫愛德華·莫澤就曾得到歐盟委員會和挪威研究理事會的大筆撥款。
“在特隆赫姆不管是大學還是科研機構都十分支持我們的研究工作,這也是我愿意一直留在這里的原因。”愛德華·莫澤說。
產業部與貿易部下也設有挪威創新署和挪威產業發展公司,前者為半官方性質,采取企業運作管理模式,主要負責完善和管理以商業為導向的國家及區域創新政策。挪威創新署在國內各市鎮設置了70多個辦公網點,并通過與外交部合作,在世界各地建立40多個國際網點。
為了鼓勵促進企業在特殊地區開展具有潛在盈利可能的商業活動,創新署提供貸款、擔保以及股權投資。借助這個網絡,挪威企業的最新創意可以“走出去”,獲得外國資本支持。同時,國際上最新的市場信息也可以快速地傳入挪威國內。
挪威產業發展公司則更為商業化,主要為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投資資本、擔保等服務,幫助企業搭建研發合作網絡,并入股多家科學園區、孵化器和投資公司。
產學研結合
大學也是特隆赫姆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之一。特隆赫姆是挪威的教育重鎮,挪威第二大的大學挪威科技大學(NTUN)就位于特隆赫姆。除NTNU之外,南特倫德拉格學院、毛德皇后學齡前教育學院與BI挪威管理學院特隆赫姆校區均坐落于這座小鎮。
挪威實施十年制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直接由中央政府負責,以公立教育為主,教研團隊的研究經費非常豐富。例如在挪威博士生實施導師項目資助制,即先有項目和需求,再根據這些需求招聘博士,這些博士擁有薪資,除參與教研團隊的課題外,還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
在科研成果轉換方面,大學也扮演了極為重要角色。挪威科技大學校長Gunnar Bovim告訴記者,學校成立了技術轉移辦公室和科研企業加速器,這些部門一方面與外部商業機構保持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又與高校科研和創新團隊保持密切聯系,通過資金和資源協助,鼓勵學生和教師團隊挖掘項目商業價值,推動項目落地和商業轉化。
教育、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是挪威創業項目常見的模式,在科研和創新的實施層面,挪威形成了所謂“三位一體”的格局,即高等教育機構、獨立研究機構、工業研究部門三部門共同推動科學研究。
北歐地區最大規模的獨立研究機構挪威科技工作研究院(SINTEF)同樣位于特隆赫姆,在超過60年的時間里,該研究院創造了大量的科技以及創新技術。今天SINTEF更加國際化,尤其在科技、醫藥以及社會科學領域,有著廣泛的國際合作。
該研究院的2000名工作人員,來自70個國家。每一年,SINTEF支持2000個左右的挪威和國際公司開展科研發展活動。“SINTEF會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立新公司,并幫助這些公司發展,這些公司成功之后會賣掉所擁有的股份,獲得的新資金用于投資創造新的科學研究。”SINTEF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