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8-13 科技相關
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華農)原校長盧永根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公元2019年8月12日4時41分,享年89歲。
盧永根院士
這位把一輩子貢獻給作物遺傳育種學的老科學家,保存下了華南地區富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庫,并捐出畢生880多萬元積蓄扶持農業教育事業,他用一生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淡泊名利、忘我奉獻”這八個字的意義。
盧永根臨別之前,留下遺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而早在患病前,他就辦理了遺體捐獻卡,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他說:“作為共產黨員,作為院士,捐獻遺體是為黨和國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
與作物遺傳育種學研究結緣
“為什么要放棄安逸生活回內地?主要是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我要為祖國復興效力。”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畢業,受黨組織安排,盧永根回到嶺南大學讀書。
1952年11月,全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農學院和中山大學農學院合并為華南農學院(今華農前身),盧永根也隨之成為華南農學院大四的學生。他與作物遺傳育種學研究的緣分也正起步于此。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擔任院長,他所講授的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演變和中國稻作區域劃分課程深深吸引了盧永根。深受丁穎影響,盧永根毫不猶豫選擇走上了稻作研究之路。
青年時代,盧永根跟隨丁穎在全國各地進行調研,搜集、整理野生水稻資源。即便后來年過古稀,他還是經常爬山涉水,不辭辛勞,前往山野之間,堅持實地考察。
2000年前后,根據文獻記載,盧永根科研團隊前往廣東高州、佛岡等地進行普通野生稻資源搜集。
“當時盧老師已是七旬高齡了,但他依然一起前往考察,盡管這些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頂、水澤等人跡罕至之處,交通不便,且很多地方只能徒步。”他的學生劉向東回憶道,“一些實在很艱難的路段,我們就只能扶著盧老師緩緩走。”
1978年,盧永根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網室內進行水稻雜交
如今,他在繼承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基礎上,逐漸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為科研奉獻一切
盧永根留給身邊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布局科研發展方面的前瞻性、戰略性。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的華農校長。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 以破解人才斷層困局,破論資排輩風氣,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如今,這些當年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已成長為政界、學界的優秀人才。
盧永根不遺余力推薦年輕人前往海外求學。“華農八大金剛”中的梅曼彤就是其中一位。“在美期間,盧老經常給我寫信,告訴我遺傳工程、DNA重組技術是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叮囑我多學習。”梅曼彤說。梅曼彤學成回國后,盧永根不僅大力推動遺傳工程研究室籌建,還協助申請10萬啟動資金,用于研究室建設。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盧永根取得很多重要科研成果
80年代,華南農業大學就開設有《基因工程原理和技術》課程,領全省乃至全國之先。該研究室后來也發展成為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盧永根前瞻性的眼光分不開。
為了祖國科研事業發展,盧永根極盡所能,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他曾三次到國外探親訪學,在異國豐厚的物質生活面前,他卻選擇學成歸國。
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他堅決拒絕。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原因時,盧永根堅定地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入院治療前,盧永根幾乎每天都最早來到辦公室,忙碌地回復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如果知識陳舊老化,教學科研工作就很難有所創新。”他說。因此,讀報時看到一個地名不認識,他馬上翻閱地圖;遇到不認識的英文生詞,馬上查閱字典。
這些年,即便頭上有多個“光環”,盧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誠底色,保持科學家的求真求知熱情和深沉家國情懷,指導學生讀書,看論文,整理著述。
大方與吝嗇
熟知盧永根的人,都知道他特別“大方”。
上世紀80年代末,學校發展落后,盧永根四處籌措資金,用于發展多學科和重獎人才;為表彰辛朝安教授團隊對獸藥開發的貢獻,他破天荒撥出10萬元高額獎勵;為讓優秀學者劉耀光安心回國,他多方籌措經費,為其建立專門實驗室;博士生劉向東到香港大學做研究,他主動借1500元,還把自己出國用的兩個行李箱與一套新西服送給學生。
但他對己又極其“吝嗇”。
2017年3月,在夫人徐雪賓教授的攙扶下,盧永根來到銀行,將兩人畢生880萬余元積蓄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農業教育事業。因每筆轉賬都需輸密碼、簽名,前后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
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可在盧永根慷慨捐贈的背后,卻是近乎苛刻的節約。他家里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臺燈。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里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
一到中午,他就拎著一個鐵飯盒,叮叮咚咚地走到飯堂,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吃完后,盧永根再將剩下的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徐雪賓。
“錢都是老兩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盧永根的秘書趙杏娟說,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錢。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躺在病床上,盧永根仍念念不忘過組織生活。經學校黨委批準,2017年3月,“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一個月開一次會。
研究了一輩子水稻的他,最為牽掛的是仍是水稻事業。他一直說,不能因為現在國際上糧食便宜了,就可以不重視農業生產,一定要有憂患意識。
2017年3月,盧永根和夫人徐雪賓將兩人畢生880萬余元積蓄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
“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去年3月,盧永根獲評“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這是組委會寫給他的頒獎詞,也是他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