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6-28 科技相關
6月27日,由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吳江高新區(盛澤)管委會聯合主辦的2019(第八屆)國際碳纖維產業發展(盛澤)大會在吳江盛澤隆重召開。在新時期,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航天航空、交通運輸、風電等領域的應用都有哪些新的趨勢?如何通過上下游聯動來實現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哪些前沿技術和先進加工方法將促進行業邁上新臺階?復合材料用樹脂行業怎樣尋找新的發展動能?本次大會以“應用引領發展,創新推動升級”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碳纖維上下游及配套領域以及復合材料用樹脂行業內的知名專家蒞臨。
龍頭企業崛起難掩行業困境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黨委副書記 李中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黨委副書記李中在致辭中指出,經過十多年的引進消化與自主研發,我國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從無到有,初具規模。產業鏈配套不斷加速、產學研體系初步構建、下游應用正在啟動。行業已先后突破了T700、T800等高性能纖維的千噸級產業化,吉林化纖自主研發的48k大絲束碳纖維原絲順利通過碳化并持續批量生產,且碳化效果遠超預期,各項指標均超過了日本東麗T300級產品的水平,為國產碳纖維在汽車、軌道交通、風電葉片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支撐。與此同時,我國也成長起了一批碳纖維龍頭企業,產業規模集群逐步形成。但是,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相對于日美等國,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有明顯不足,關鍵技術,特別是關鍵裝備仍受制于人。上下游協同創新不足,下游復合材料企業不敢用、不會用的情況仍未得到明顯改善。這嚴重制約了國內碳纖維行業的發展。
突破“卡脖子”技術勢在必行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徐堅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徐堅詳細介紹了我國碳纖維發展40多年來如何逐步突破卡脖子問題。我國碳纖維發展起步于1962年,他強調,面對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局勢不明朗的現狀,科技創新越來越緊迫。我國24家具有工程產能以上產能的企業理論產能總計超過23810噸,國內碳纖維產能約為全球的18%。2017年國產碳纖維產量達7000余噸(2018年數據大致維持該值)。2017年國內碳纖維總需求量達2.2萬噸,國產碳纖維供貨約1/3,其余依靠進口。徐堅表示,我國碳纖維國產化的成功之本在于確立了以原絲為突破口。
徐堅同時提示企業需要注意阻礙技術創新和商業化的三大要素:平臺整合、投資回報率和獲得資本。對于未來碳纖維生產企業面臨的挑戰,徐堅認為,在新一代碳纖維體系下企業應該好好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是否有企業能夠做到將成本降低到每千克40元以下?如何提高成碳率?都值得行業思考。
徐堅預計,到2020年,隨著高性能纖維和基體材料制備、表征及復合技術的進步和關鍵技術將全面突破,我國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與國際先進水平達到基本同步,實現高性能化、高效化、高穩定化。到2035年,我國在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中,科學基礎、技術水平等將領跑于全球,要將碳纖維的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做行業里的“華為”,才能不怕其他國家“卡脖子”。
多舉措應對產業困境
中航復合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李宏運
中航復合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宏運指出,近年來,我國面對民用航空、汽車等交通領域碳纖維和復合材料的大規模投資并未達到預期的產出和效益,企業陷入困境。先進復合材料在民用航空、高鐵和汽車等交通運輸領域規模化應用的產業成熟度很低,絕大部分產品尚處于實驗室和工程化驗證階段,新市場尚未形成,產業成熟度處于萌芽期;尚需繼續腳踏實地突破關鍵技術和各項成熟度。
因此,李宏運建議,企業要總結經驗、看清前路,找準定位,潛心攻關,上下協同,共振產業;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該產業的支持,創造更好的政策、市場環境和融資環境;投資人應選擇真正推動產業發展的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投資,在推動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多輪投資迭代獲得價值,避免貪多求大、跨越產業發展規律和階段盲目投資。
以生產換技術不是長遠之計
會議期間舉行的高端訪談,發言嘉賓與參會代表共同頭腦風暴,討論了當前我國碳纖維行業發展的一些瓶頸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會議嘉賓表示,當前,為快速提升產量,一些企業存在生產企業疲于應付生產,而忽視技術研發投入的問題。對此,李宏運認為,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成果轉化機制與回報機制之間的不協調,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目前仍處“以生產換技術”的階段,從研發——批量生產——換取回報,這不是長遠發展之計。希望未來碳纖維產業能夠達到技術共享、資本共享、成果共享,這才能夠保證技術順利轉化成回報。
針對碳纖維生產企業所關心的國產與進口碳纖維在使用方面的區別。澳盛科技董事長許文前表示,澳盛目前主要做風電用復合材料,以大絲束48K、50K為主,近期即將開始安裝的設備可以使用國產24K的絲束,計劃在年底之前完成全部認證。澳盛希望未來能看到國產大絲束的量產,也希望能夠以國產大絲束來替代進口。
專家還表示,未來碳纖維企業生產成本能否控制在60元/千克左右,要看到電費是否能降到0.3元/度。此外,碳纖維企業往西北地區搬遷也是當前的一個趨勢,由于當地電費及天然氣等能源成本較低。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貿易協調部主任 李子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貿易協調部主任李子醇介紹了2019年我國汽車市場的相關情況,2019年1-5月,中國汽車市場除1月份開門紅外,2-5月受各種因素影響均大幅下滑,從整體形勢來看,2019年6月份或將保持前5個月走勢。但是由于7月1日起部分地區國六標準實施,或對2019年下半年的汽車市場形勢造成一定影響,改變月度銷量走勢。從整體經濟來看,2019年汽車市場消費環境仍然緊張,但是下半年有趨穩跡象,汽車消費或有回暖趨勢;從政策角度來看,短期內更多的是抑制消費的影響,所以全年汽車銷售并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