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6-06 科技相關
這段來自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話,道出了袁隆平這一生和水稻不可分割的關系。
1981年6月6日,38年前的今天,對視水稻如生命的袁隆平來說,是一個“大日子”。
這一天,當時的國家科委、農委在北京聯合召開授獎大會,授予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特等發明獎。
這個獎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頒發的第一個特等發明獎,對從1964年就開始雜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來說,其重要意義可想而知。
近40年來,袁隆平對中國糧食行業的貢獻和他獲得的每一次成績,除了每一位中國人牢記在心,同樣還吸引著關心中國糧食問題的境外媒體的關注。
《參考消息》報紙把這些報道收錄起來,今天就讓我們一一回味。
開篇提到的美媒報道來自1990年5月,當時中國憑借袁隆平在研究所種植的一種水稻培育出的良種,成為世界領先的大面積種植高產水稻的國家。
此舉之偉大,美媒都不禁發出感嘆:這使一半中國人的飯碗里裝滿了珍珠般的高產稻米!
來自洛杉磯的高級水稻培育員這樣評價:“袁隆平和他的研究所使中國成了研究高產稻方面最先進的國家。”
▲資料圖片:2007年5月10日,袁隆平在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新華社)
2014年香港《南華早報》在報道袁隆平時,用到這樣一句話:
“中國水稻畝產量從上世紀70年代的300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900多公斤,袁隆平被認為功不可沒。”
從1981年獲獎的秈型雜交水稻,到2014年研究轉基因大米,袁隆平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喂飽了”中國人。
但袁隆平的貢獻絕不僅限于此。
2004年9月袁隆平獲得了泰國的“金鐮刀”獎。這個來自同樣是稻米大國的獎項,也是為了感謝袁隆平在這一領域的杰出貢獻。
泰方認為,袁隆平在為人類提供充足糧食的同時,還推進了該科學領域的不斷發展。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印證了糧食對人類的重要性。
2011年,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當年9月,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指導的“Y兩優2號”百畝超級雜交稻(又稱“超級稻”)試驗田平均畝產926.6公斤。
據香港《南華早報》記載,袁隆平培育的這種“超級稻”是世界平均產量的3倍。
▲《參考消息》報紙截圖
2014年2月,俄羅斯之聲電臺網站這樣評價袁隆平:
“在袁隆平的努力下,亞洲水稻產量大幅提高,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目前中國種植的一多半水稻都是袁隆平開發的雜交品種,他的雜交水稻技術目前已被推廣到20多個國家。”
當年12月,日本《日經亞洲評論》雜志網站又刊登了一篇關于袁隆平的文章——《中國水稻產量創紀錄造福全球》。
▲資料圖片:2014年5月10日,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中)在現場指導測量稻田面積。(新華社)
日媒注意到,由袁隆平率領的團隊種植的“湘兩優900”當時又創造了紀錄,每公頃超過18噸,遠超日本平均水平。
日媒如此評價:中國的提高水稻產量試驗表明中國立志于糧食自給自足,這有利于全世界的糧食保障。
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袁隆平之所以頻繁地被境外媒體關注、報道、稱贊,不僅是因為他對中國糧食行業的貢獻,更是因為他和他的水稻研究,實實在在地造福著全人類。
1930年9月出生的袁隆平,如今已近90歲高齡,但他的科研之路從未停歇,境外媒體對他的關注也仍在繼續。
袁隆平的水稻研究不僅從未停歇,而且與時俱進。
▲資料圖片:2018年10月30日,袁隆平在位于湖南長沙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小區測產。(新華社)
2018年的時候,88歲的袁隆平又一次成為境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報道,已屬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又研發了一個“科學奇跡”——培育一種能夠在咸水中高產的水稻。
加拿大媒體稱,這項創新讓袁隆平再次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科學家。
翻閱今年的《參考消息》,袁隆平的名字依然躍然紙上。2月16日,《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稱,高級科技正在改變中國農業的面貌。文章中我們依舊能讀到“袁隆平”這三個字。
中國人對袁隆平的感謝,深刻而真摯;境外媒體對袁隆平的報道,客觀而準確。這個在喂飽中國人的同時還造福全世界的科學家,怎能不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