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2-21 科技相關
在德國工業4.0戰略推出六年后,2019年2月5日德國經濟和能源部發布《國家工業戰略2030》草案,從目標、工業現狀以及政策參考點、監管政策原則及舉措等方面闡述了德國在應對技術創新進程加快、國家擴張性和保護主義工業政策日益抬頭等趨勢下,如何可持續地維護及發展德國的私營部門和公共部門的高度繁榮。
德國的焦慮
通讀《德國工業戰略2030》報告草案,最大的感覺是面對全球數字化浪潮,錯失互聯網、平臺經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機遇的德國開始處于焦慮之中。
報告肯定了德國工業在過去取得的輝煌成就,包括德國在鋼鐵、銅及鋁工業、化工產業、設備和機械制造、汽車產業、光學產業、醫學儀器產業、環保技術產業、國防工業、航空航天工業、增材制造(3D打印)十大行業仍然領先于全球。但隨著數字化、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技術浪潮的來襲,全球的工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而急劇變化。特別是顛覆性創新技術的出現正在沖擊德國的傳統的優勢產業。
例如,德國汽車工業在近幾十年來已大大推進了其領先地位。在高端市場,全球約80%銷售的汽車來自德國公司。這一進程至少意味著德國的工業的就業人數可以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然而,創新與數字化帶來的產業變革正在沖擊德國汽車工業的產業優勢。
報告特別提到美、日、中三國企業近年來對新興技術產業的資金投入。
美國企業在人工智能、數字化、自主駕駛和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發總共投入了數千億美元的資金。特朗普政府正努力通過“美國優先”政策振興和保護鋼鐵、鋁、汽車工業和農業等傳統工業部門,試圖將此前丟失的份額重新轉回美國。
日本正在通過財團和機構大力投資人工智能、聯網機器和機器人技術以及汽車工業。日本軟銀集團為網絡技術(人工智能、聯網機器和機器人)設立了愿景投資基金,該基金將在十年內增長到1000億美元。
中國通過積極的工業政策來加強十個關鍵技術領域,包括信息技術、高端機器人、航空航天、海洋產業、電動汽車、交通與鐵路、生物制藥和醫療技術。2017年,中國宣布尋求在2030年之前,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領先者。
德國的焦慮在于:
第一,汽車產業的成功對德國至關重要。然而這一產業正再面臨著尚未成功克服的重大挑戰,包括德國及歐盟內部越來越高的減排要求、替代性交通工具與電動汽車快速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取得重大創新、全新的移動出行理念也可能造成顛覆性的營運模式。
第二,德國正在幾乎所有的重要數字化創新領域錯失機會。在人工智能領域,任何一家美國大型平臺/軟件/移動硬件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都是德國企業無法企及的。德國企業與領先企業的差距仍未縮小,并且似乎在日益擴大。在平臺經濟領域,全球聞名的平臺經濟互聯網公司幾乎被中國與美國獨攬,而德國與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則被排除在外。
第三,新的、在全球獲得成功的大型公司正在幾乎所有的高端創新領域涌現,尤其是數字化和人工智能領域,其龐大的資金和市場實力超過了德國DAX指數中的任何一家公司。而成功的德國和歐洲初創公司越來越多地獲得美國的風險投資,最終將德國及歐洲企業轉變為美國企業。
第四,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正通過發展技術專長、合資企業或并購歐洲企業等綜合發展方案迅速迎頭趕上并擴展其技能,導致原本獨占鰲頭的德國企業開始面臨日益加劇的競爭壓力,傳統工業基礎優勢正在逐步受到威脅。
報告中特別提到,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德國就失去了在消費電子行業長期以來的領先地位,而日本、韓國等國家則迎頭趕上。從那時起,這種損失就再無回頭之路。隨后,這引起了連鎖反應,使得歐洲無法在電信技術、計算機和消費電子(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新領域站穩腳跟。
報告認為,如果要長期保持德國工業的未來生存能力和競爭力,必須能夠及時認清和預測全球發展路線。清楚地了解當前實力可以防止德國錯失即將到來的變革。我們需要對歐盟所有經濟體,包括德國的優缺點進行獨立、全面、毫無保留的分析。現有研究往往不完整或評估標準不透明。我們必須知道現在所處的位置,才能共同掌握未來。
德國的轉變
報告認為,當前全球化發展進程存在三個明顯的趨勢:
第一,工業政策在世界許多國家中興起,但幾乎沒有一個成功的國家完全依賴市場力量來管理當前事務。
第二,全球化使得領先國家快速擴張戰略日益明顯,目的顯然是為了本國的經濟而搶占市場并迅速壟斷新市場。
第三,封閉與保護主義也逐漸抬頭。
為應對新一輪數字化浪潮帶來的工業變革及發展趨勢,德國必須做出戰略轉變,并將其提上政治議程。報告提到,歐盟的政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忽視了這些事態發展。如果德國和歐洲的政策沒有考慮到經濟政策的根本挑戰,最終使這些挑戰無法得到解決,那么德國和歐洲的企業將孤立無援,陷入極其困難的發展境地。
面對挑戰,報告提出了德國國家工業政策的4個參考點,并認為德國工業戰略需要做出轉變:
第一,掌握工業技術的主導能力是維持德國未來生存能力的決定性挑戰。到2030年,將工業在經濟附加值總額中的占比提高到25%,德國經濟必須能夠經受住所有主要領域的全球競爭,特別是在關鍵技術和突破性創新方面。同時在歐盟內部盡量去逆轉歐盟國家的去工業化進程,到2030年將整個歐盟的工業占比應增加到20%。
第二,保持一個閉環的工業增值鏈。從基本材料的生產到制造和加工,再到分配、服務、研發都存在于一個經濟地區(主要指的歐盟),增強德國及歐盟在各個工業環節的產業抵抗力,同時盡可能的擴大增值鏈競爭優勢。
第三,強化對德國中小企業的支持。中小企業是德國的特色優勢。許多中小企業已經用高度專業化的產品和應用(隱形冠軍群)“征服”了部分世界市場,具有強大的技術專長和競爭力。然而由于快速的創新進程,尤其是數字化進程,他們特殊的技術能力經常可以在其他領域被發現,這給中小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中小企業需要個性化的優惠與扶持。
第四,打造德國與歐洲的龍頭企業。一個企業必須擁有大量的資本才能實現重大項目并在國際競爭中與大型競爭對手較量,但如果一個國家缺乏這樣的企業,這個國家就會排除在一個日益重要、不斷增長的全球市場之外。
同時為推動工業政策的落地,報告認為必須輔之以適當的監管政策,德國必須在政治層面不斷反思與改進其工業生產的框架條件,并在稅收政策、補貼法和競爭法等層面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包括:
第一,國家對于外國公司接管的禁令必須受到限制。報告中特別提到西門子、蒂森克虜伯、德意志銀行、空中客車等如今仍然在全球具備強大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這些企業的存在讓德國及歐洲在全球工業中確立了牢不可破的地位。然而由于德國及歐盟內部對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企業并購監管政策的日趨嚴苛,導致近50年德國及歐盟再未出現具備全球化影響力的企業。因此,必須在適當的情況下重審和修改德國與歐洲的競爭法,以便德國與歐洲的公司還能以較高水平參與到國際競爭當中。
第二,重審并盡可能改革現行的補貼法,創造更加公平化的競爭環境。近幾十年來,出于環境保護、氣候保護、能源轉型和社會政策等原因,國家通過干預手段使框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其他沒有經歷此變化的國家相比,德國的工業成本提高了,競爭地位也因此受損了。因此需要重審并盡可能改革現行的補貼法,并強調國家對這一損害的補償并不是補助,而是尋求恢復競爭的可比性。
第三,堅持自由、開放的國際市場原則,加強和擴大多邊主義。德國也希望遵守這一原則,減少乃至消除全球關稅,尤其是各個領域工業產品的關稅。通過加強多邊主義是抵御任何形式保護主義。同時德國和歐洲必須采取比以往更積極的行動來抵制其他國家不正當的競爭。
第四,整合歐盟內部都過于分散的經濟政策決策理事會。目前,歐盟內部討論經濟政策的理事會包括競爭力理事會、貿易理事會、電訊理事會、能源理事會,架構過于分散,沒有一個集中的理事會將所有不同的方面匯集在一起,進行討論與決策。許多歐盟國家的去工業化進程必須逐步停止和扭轉。只有歐盟成員國共同致力于實現這一目標,才能最終成功。
啟發
《德國工業戰略2030》是一份十分務實的工業規劃發展報告。報告對德國的工業目標、產業現狀做了十分符合實際的描述,比較容易引發議論的部分主要在報告中提到的工業政策和監管政策,包括強化社會市場經濟,以及松綁補貼法、競爭法。反對者認為,報告過于強調國家對經濟政策的干預,容易破壞德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并引發不正當產業競爭。
筆者認為,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是不存在的。歷年來,國家通過行政干預來強化國家工業競爭能力案例也不在少數。上世紀90年代,波音與麥道合并以應對空客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美國為了強化民用航空競爭力。中國為強化高鐵的國際競爭力,將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進行合并。近期,美國在全球范圍內打壓華為,其目的也是通過行政干預強化美國科技企業在5G產業中的競爭力。
在新一輪全球化競爭中,德國仍然具備極強的工業實力,但在數字化、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缺乏基礎,德國完全有必要通過調整現有的工業制度和監管政策,以適應全球化產業競爭的需求。德國必須也有必要在政治層面不斷反思與改進其工業生產的框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