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1-02 政府資金申報
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現如今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遠遠高于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畢業生就業越來越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如果沒有合理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這個問題將成為中國經濟、政治以及社會各個層面的巨大隱患。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選擇送子女出國留學。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人數增長了二十多倍。在20世紀70年代末經濟改革之前,大多數中國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國家獎學金出國留學。
然而,如今呈現的以家庭和個人作為出國留學的主要資金來源的趨勢是前所未有的。由于相信海外學習有助未來的求職和發展,過去的二十年,前往海外學習的中國學生人數屢創新高(見下圖)。
中國海歸的就業機會
全球高等教育中心最近對中國歸國海歸的就業情況調查中發現,超過80%的海歸畢業生擁有海外大學的碩士學位;10%取得本科學位;2%的人擁有博士學位。有近一半(47%)的學生選擇了商科專業,使之成為最受中國國際學生歡迎的專業。研究調查了受訪者返回中國找工作的原因。大多數海歸將情感依戀和文化歸屬(44%)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良好和政治環境相對穩定(37%)作為回國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23%的受訪者認為海外就業市場不如國內就業市場有利。在中國,求職過程中擁有好的人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受訪者中,有17%的人是通過親戚或朋友的”內部推薦”找到工作的。然而,對于那些沒有這種關系的人來說,大多數人(約60%)依靠公開渠道或社交媒體來找工作。與此同時,只有12%的受訪者通過專門的海歸招聘平臺找到工作,只有4%的人通過獵頭找到工作。
許多海歸(47%)的稅后月收入為5000 - 10000元。16%的海歸月收入在1萬至1.5萬元之間,約10%的海歸月收入在1.5萬元以上,而四分之一以上的人每月收入不足5000元。另一個有趣的發現顯示,很多海歸擁有的專業知識與當前工作要求并不匹配。
雖然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可以把自己的學業(尤其是就讀的專業)與目前的工作相匹配,但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事實并非如此。約15%的受訪者認為目前的工作與他們的技能和專業不匹配;只有7%的人表示匹配。這些調查結果清楚地表明,中國勞動力市場確實存在技能不匹配的情況,這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高等教育是否為中國經濟提供了合適的勞動力。
除了專業知識,通用技能也很重要
為了找出各大雇主最青睞的畢業生特質,該研究還采訪了80家公司,征求他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雇主重要的主要能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時間管理。
本研究還發現,大多數雇主選擇海歸是因為他們的國際視野。將中國海歸的待遇與國內同等學位畢業生的待遇進行比較,80%以上的雇主為海歸提供了更好的待遇。此外,這些雇主中有20%以上認為海歸的晉升機會比當地畢業生更好,17.5%的雇主說他們將把海歸安排在更多的核心和管理職位上。在對不同類型企業薪酬方案的比較中發現,國有企業中有一半的企業更愿意將海歸放在核心崗位,而民營企業或外企等其他企業則更愿意為海歸提供更好的薪酬。
綜上所述,盡管海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但中國海歸的就業機會還是相對有利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海歸求職者被要求對其海外學習經歷和職業發展進行自我描述時,他們往往表現的非常積極。
注意差距:社會和政治影響
最具社會學意義的是,我們的分析表明,中國海歸與本土大學畢業生之間的差距正在繼續擴大。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中國海歸都來自社會經濟地位更高的家庭,其父母受過更好的教育。
本次調查受訪者的父母,45%具有本科學歷;18%獲得碩士學位;5%的人持有博士學位。這無疑揭示了社會和文化資本如何為中國海歸工作,同時成為海歸職業發展和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有效推動力。然而,中國社會群體不斷擴大的差距而引起的社會和政治后果不容小憩。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而不采取適當的公共政策干預,教育不平等加劇將對中國社會產生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