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28 政府資金申報
導語
為了進一步促進留學人員更多、更好地回國發展,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再度聯手,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就中國海歸就業創業情況開展了新一輪的調查研究,并于2018年8月正式發布《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本文原載于《留學》雜志2018年9月5日刊
1
海歸群體樣本特征:女性高于男性,未婚群體占比超四分之三
海歸群體活躍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各個領域,除了擔任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高管以外,也在本土國有和民營企業任職,幫助中國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律師、會計師、咨詢師等高端服務業也聚集了很多海歸,在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有一批具有專業背景和國際溝通能力的海歸人才進入國際組織任職,推動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進程。
與此同時,創業海歸們帶來大量高精尖技術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引入風險投資、國際資本及各種新的融資方式,帶來多樣化的產業選擇,推動了國內在新經濟、新技術、包括互聯網、IT、通訊、生物醫療、傳媒、文化教育等諸領域的發展,促成了更多的國際合作。“發揮作用”正在成為新時代海歸群體的重要特點。
調查數據顯示,海歸群體中男女占比大致相當。其中,女性樣本占比略高于男性,男女占比分別為47%與53%。
從年齡分布特征看,海歸群體多集中于1990—1995年(不含1995年)年齡區間,占比高達55%,其次是1985—1990年(不含1990年),占比為28%。其余年齡段受訪樣本占比均不高于10%。結合各年齡段男女比例來看,“90后”及“95后”樣本群體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是總樣本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也反映出新生代女性海歸的比例不斷增加。其余年齡段,男性占比均略高于女性。
從婚戀狀況看,未婚受訪樣本占比超過四分之三。其中,“單身”樣本群體占比最高,達到47%,“未婚,已有男/女朋友”占比為29%,僅有23%的受訪樣本為已婚,此外有1%的受訪樣本為離異狀態。這一婚戀狀況分布主要受到海歸群體的出生年代影響,尤其是作為海歸群體主要組成的“90后”群體,其實際年齡在23歲至28歲之間。
2
回國:61%海歸群體未發生城市遷移,北上廣是區域遷移選擇重點目標
人才,特別是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愈發重要。
近年來,國內各主要城市相繼出臺一系列引才措施,為人才提供資金、戶口、住房、社保等一系列政策優惠,掀起了“人才大戰”。最近一年,城市間的“人才大戰”從一線城市擴散到二三線城市,人才資源越來越受到關注。《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對海歸群體的生源地和現居住地進行了調查。
多數海歸回國后未發生相對于生源地的現居住地遷移現象;對于發生遷移的海歸群體來說,北京、上海和廣東是其選擇區域發展的重點目標,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海歸人才面臨流失的挑戰;“經濟發展快”是海歸群體選擇遷移城市的重要參考。
數據顯示,海歸群體生源地占比超過10%的省市有北京、廣東、山東、遼寧、江蘇、河北,分別占海歸群體的18%、17%、16%、14%、12%和11%。可以看到,海歸群體的生源地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區域,從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人口規模上來看,這些省市較中西部地區仍具有一定優勢。然而,從海歸群體的現居住地來看,省市之間的人才聚集能力區別顯著,即有些省市在該過程中成為人才磁鐵,吸引和集聚海歸,另一些省市則在人才競爭中面臨海歸人才流失的挑戰。
從海歸群體的現居住地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是省市間海歸人才競爭中的受益者,海歸群體遷入數量分別占海歸群體總量的12%、8%和6%,即在假設生源地為北京、上海和廣東的海歸群體在回國后均未發生遷移的基礎上,有額外12%、8%和6%的其他生源地海歸群體遷移到這三個省市;從增幅上來看則更加明顯,北京、上海和廣東海歸群體凈增幅分別為141%、278%和72%,即在假設生源地為北京的海歸群體未發生遷移的基礎上,有超過該群體1.4倍的其他生源地海歸群體選擇在北京發展,而這一現象在上海則接近3倍。
海歸群體流失方面 ,黑龍江、山西、河南、河北和湖南流失比例較大,分別為81%、60%、58%、49%和46%,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在“人才大戰”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把未發生遷移的數據與發生遷移的數據進行比對發現,61%的海歸群體在回國后并未發生遷移,而是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其他遷移的海歸人群中,有13%的海歸遷往北京,8%的海歸群體遷往上海,7%的海歸群體遷往廣東,與上圖中假設北京、上海、廣東無遷出情況的比例相比,北京、廣東生源的海歸群體遷出比例實際僅為1%,上海生源的海歸群體遷出比例更小。
從非北京生源海歸群體遷入北京的省市分布來看,河北、山東、山西、遼寧、河南、天津、吉林、陜西等省市是主要的輸送省份。其中,河北、山東、山西占非北京生源海歸群體遷入北京總量比例的前三位,分別為17%、11%、9%。可以看到,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對北方人才,乃至中西部人才具有明顯的吸引力。
從非上海生源海歸群體遷入上海的省市分布來看,河南、江蘇、安徽、浙江、遼寧和黑龍江等省市是主要的輸送省份。其中,河南、江蘇、安徽占非上海生源海歸群體遷入上海總量比例的前三位,分別為12%、9%、7%。可以看到,上海除對周邊省份海歸人才具有顯著吸引力之外,更是生源地為河南的海歸群體的主要選擇。
從非廣東生源海歸群體遷入廣東的省市分布來看,湖南、廣西、湖北、福建、江蘇、江西等省市是主要的輸送省份。其中,湖南、廣西和湖北占非廣東生源海歸群體遷入廣東總量比例的前三位,分別為17%、11%、11%。
對產生遷移的海歸群體進行城市選擇的具體分析來看,“經濟發展快”、“國際化程度高”、“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強”、“產業基礎好”為海歸群體最為關注的城市要素,關注度分別為56%、38%、34%和18%。從性別差異看,除對“經濟發展快”的關注程度接近以外,女性海歸群體更關注“國際化程度高”“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強”,分別比男性高出8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而男性海歸群體則更關注“產業基礎好”,比女性高出12個百分點。
3
就業:95%海歸歸國半年內找到工作,七成稅前月收入6000元以上
海歸群體職業發展情況數據顯示,72%的海歸處于就業狀態,16%的海歸正在求職,5%的海歸正在創業。其中,創業比例男性高于女性2個百分點。
從獲得國內工作的求職渠道來看,排在首位的是通過“招聘網站/App投遞簡歷”,49%的海歸選擇該途徑求職;其次是“直接向意向單位投遞簡歷”和“家人或者親戚朋友推薦”,選擇比例分別為22%和19%。其中,男性與女性在這三種主流的求職渠道中存在一定差異,男性“直接向意向單位投遞簡歷”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在選擇“招聘網站/App投遞簡歷”和“家人或者親戚朋友推薦”渠道的人中,女性比例則高于男性。
在求職周期方面,男性與女性海歸的差異并不明顯。42%的海歸能夠在歸國1個月以內找到工作;40%的海歸能夠在1-3個月找到工作;需要4—6個月的占比為13%;需要6個月及以上的占比僅為5%。與2017年的調查數據相比,1個月以內找到工作的海歸比例提升了10個百分點,同時,需要6個月及以上求職時間的比例下降了6個百分點,說明海歸在國內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有一定提升。
在就業行業方面,金融業超過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再次成為海歸就業中最主要的行業領域;私營/民營企業是吸納海歸就業的最大載體;企業規模集中在500人以下;經營管理類/貿易銷售類和計算機與互聯網類崗位是男性海歸的主要選擇,而女性海歸更多的傾向于行政與人力資源管理類/公關與市場營銷類和貿易銷售類崗位;就業于普通崗位的海歸占比近六成;近七成海歸稅前月收入高于6000元。
在職級分布中,海歸群體中58%的人為一般員工,基層管理者占比23%,中層管理者占比15%。高管層相對較少,僅為3%。
在海歸的稅前月收入分布情況中,近七成海歸稅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但從單項對比來看,6000元及以下群體占比最高,為33%。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海歸群體中,6001—8000元群體占比25%,8001—10000元群體占比15%,10001—15000元群體占比15%,15000元以上群體占比12%。
從性別來看,稅前月收入在8000元及以下的女性占比高于男性,稅前月收入在8001—10000元的女性占比低于男性,稅前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占比則沒有顯著差別。相比2017年,海歸稅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比例下降了12個百分點(2017年為48%),同時,6001—8000元、8001—10000元區間均增加了2個百分點,10001—20000元區間增幅高達7個百分點,海歸薪資待遇有所提升。
4
創業:時間集中在2017年,運行成本高是最主要困難
48%海歸的創業時間集中在2017年,2016年創業海歸占比為18%,2015年為9%,2015年以前創業的比例為25%。
海歸創業行業選擇排名前三位的行業分別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7%)、批發和零售業(15%)、教育(11%)。前兩名以男性創業者居多,而在教育行業,女性創業者遠高于男性;出現女性創業者比例高于男性的創業行業還有“住宿和餐飲業”等。
進一步分析海歸創業者選擇該行業創業的原因,30%的海歸是因為“留學專業與創業行業緊密相關”,其次24%的海歸選擇了“主要合伙人的創業理念”,再次為“該行業是創業熱門行業”,占比為17%。因“家庭背景”而選擇該行業創業的比例為11%,因“相關技術專利、國家或地方發展規劃相匹配”“個人愛好”因素選擇相關行業創業的比例均為6%。其中,女性海歸創業者相對男性來說,關注留學專業與創業行業相關性、創業熱門行業和家庭背景的比例更高。
海歸創業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個人存款”和“朋友親戚借款或贈款”,占比分別為72%和31%,來源于國內、國外企業入股的比例均為10%,國內風險投資來源占比7%,銀行貸款比例為6%,國外風險投資占比為4%。相比2017年創業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占比為18%,2018年的數據下降了12個百分點。女性創業者對于個人存款和朋友親戚借款或贈款的依賴度較高,男性創業者則在吸引投資方面有更多的表現。
海歸創業企業在當下尚未開始盈利的比例為54%,且女性比例明顯高于男性。1—3年開始盈利的企業比例為40%,且男性比例高于女性。4—6年開始盈利占比6%,10年以上才開始盈利的比例為1%。
海歸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難仍然是運行成本高,占比56%,我國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其次,對國內市場不夠了解的比例達到38%,融資困難的比例為37%,相關創業服務不到位、政府相關政策配套不齊、技術成果轉化比較困難、國內研發水平尚不支持、企業國際化發展比較困難分別占比為27%、21%、13%、8%、6%、1%。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海歸創業者對于企業運行成本高的反應較男性海歸創業者更為明?顯。
海歸創業者對于創業階段所需的支持進行了排序,首先需要市場開拓(41%)、創業支持空間(35%)、金融服務(34%)專業方面的支持,其次是人力資源服務(20%)、專利保護(15%)、技術研發(14%)、法律支持(11%)、咨詢管理服務(8%)、稅收優惠(8%)、技術轉移(7%)以及其它配套政策(3%)方面的支持。男性海歸創業者關心創業空間支持和金融支持,女性海歸創業者對市場開拓、創業輔導和技術研發的需要比例高于男性。
不同性別的海歸創業者對創業服務為其創業提供幫助的評價有顯著差異。其中,認為幫助非常大的男性比例為23%,而女性僅為4%;認為幫助較大的男性比例為26%,女性為18%;認為一般的男性比例為21%,而女性比例達到43%;認為幫助很小的男性占比為5%,女性占比11%;認為沒有幫助的男性比例為14%,女性比例為7%;認為不清楚的男性比例為12%,女性比例為18%。在創業服務的供應方面,應當對女性海歸創業者予以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