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角色:
所屬機構:
聯系人: ****
聯系方式: ****
涉及行業: 生物技術
聯系郵箱: ****
免責聲明:此信息由網站會員發布,所涉及的全部信息(包括圖片)僅供參考,本網站不保證信息完全真實、有效,也不構成任何建議。詳細請見本站法律聲明。
生物化學與分子細胞生物學
教授于國外工作期間分離并鑒定出了一種多肽分子,對其進行初步的研究后發現其具有耐酶解與降糖功能,具有開發為新型糖尿病藥物的潛力。于2001年歸國后陳正望教授率領團隊繼續進行此項研究,從發現至今經過將近二十年的研究我們的前期研究已經十分的完善,下一步將進入臨床研究并在完成后正式上市。項目的內容為申請臨床研究并與已達成合作意向的藥廠與若干家已有合作經歷的醫學院及其下屬的三甲醫院共同完成臨床研究與藥品生產籌備工作。
博士生導師,1949年生。1970年于武漢大學生物系畢業后留校工作。1985-1987年,赴瑞典卡羅林斯卡諾貝爾醫學院生物化學Ⅱ系學習,在當代著名多肽化學家ViktorMutt教授(生前為諾貝爾獎評委)指導下,從事腦-腸肽和其它生物活性肽研究,期間以第一作者在Euro.J.Biochem.和FEBSLett發表論文各一篇。1990年再次應邀前往瑞典卡羅林斯卡,在ViktorMutt,HansHornvall(從事蛋白質生物化學、酶學與分子生物學,現任Nobel獎評委會秘書長)、和SnadEfendic(從事內分泌學、糖尿病學及分子醫學,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歐洲組負責人,諾貝爾獎評委)三教授實驗室交替工作至1999年,一直從事多肽發現、鑒定、結構功能及其與相關疾病關系的研究,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1篇(所有論文的IF>3),并獲瑞典卡羅林斯卡諾貝爾醫學院醫用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其中發表于Euro.J.Biochem.和PNAS的Dopuin和Daintain為陳正望教授新發現的重要生物活性肽,為此于1998年5月28日獲得AwardofPer-ErikLindahls(Medicine)ofTheRoyalSwedishAcademicofScience(瑞典皇家科學院潘-伊瑞克林達斯(醫學)獎)。1999-2001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從教(蛋白質生物化學技術)。2001年回國工作,即申請到一項自然科學基金;2002年獲得863項目資助;2003年又申請到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